射阳农业网 >> 伏令夏橙

西和乞巧节老民俗巧生多重效应0香港樱花

2022-09-02

西和乞巧节:老民俗“巧”生多重效应

“巧嫂”“巧妹”“巧汉子”巧致富。甘肃省西和县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、美丽乡村建设、旅游发展、电子商务、劳务输出等深度融合,带动社会经济发展——

8月9日,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晚霞湖畔的织女雕塑前,姑娘们将手袢系在一起,连成“长桥”,依依不舍地送走巧娘娘。一年一度的乞巧节结束了,但乞巧文化给西和县带来的变化仍在继续。

近年来,西和县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、美丽乡村建设、旅游发展、电子商务、劳务输出等深度融合,积极融入“互联网 ”“文化 ”和旅游元素,加强乞巧文化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,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,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

深度挖掘“乞巧节”文化内涵

坐巧、迎巧、祭巧、拜巧……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,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会参与隆重的乞巧祭祀活动,祈求“巧娘娘”保佑自己聪慧、灵巧,婚配如愿,生活幸福。

西和乞巧节,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、历史最为悠久的“七夕”民俗活动之一。它集诗词歌赋、音乐舞蹈、工艺美术、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,活跃在西汉水流域的近20个乡镇、300多个村,经常性参与的有50多万群众。因其持续时间之长、参与女性之多、传承之久远、唱词之淳朴、情感之真挚、程式之完整、在全国绝无仅有,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“活化石”,被增补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近年来,为保护和传承“活化石”,陇南成立了乞巧文化研究会,创办《乞巧》杂志,以乞巧为题材,创作了大型秦腔剧、微电影、动漫片、连环画和主题曲等一批文艺产品。在保护中,注重原汁原味,扶持培养了一批乞巧文化传承人;注重产业发展,如今形成了“乞巧坊”10大系列200多个产品,带动妇女就业近万人;注重文化宣传,2006年至2016年,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乞巧文化活动;并配套西和乞巧文华苑、漾水风情线等72个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,全面助推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。

带动旅游收入2.8亿元

距离西和县城不到10公里的姜席镇,其中有6个村落就坐落在晚霞湖周边,因为该地的乞巧民俗活动保留较为完整,当地政府将其打造成乞巧民俗村。

14岁的姚会琴从小在晚霞湖旁长大,听着“牛郎织女”的传说,知道乡亲们口中的“巧娘娘”便是天上的“织女星”。她与同龄的任佳佳,在今年参演了当地一台大型原生态情景歌舞。该舞剧将时长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。

西河县委副书记、县长郝爱龙说,乞巧民俗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,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。这些民俗村都具有浓郁的乞巧文化氛围,建筑风格上,把西和传统四合院与乞巧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起来,村庄风貌独具特色。

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乞巧人家,随处可感受领略原生态的乞巧民俗文化。湖边有自行车租赁点、农家乐,七夕前后前往该地,租辆自行车来一场环湖行,走在路上便能看到走街串巷拜巧的乞巧队,姑娘清脆的歌声耳边萦绕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原本由未嫁姑娘参与的民俗活动,近几年当地妇女也开始参与,将其当做一场盛大的节日生活,成了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,吸引众多中外游客来此观光。据西和县旅游局统计,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.8亿元。

“巧嫂”“巧妹”巧致富

道鞋垫、枕头、荷包、吊饰……走进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,随处可见做工精美、针脚细腻、栩栩如生的绣品。

“巧”是姑娘们对人生的憧憬,而“巧”也成为是西和人改变命运的法宝。近年来,传统手工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,随着历届“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”的成功举办,以绣花枕头、鞋垫等为主的乞巧文化产品不断走俏,使刺绣产品由妇女“赠品”转为妇女增收的“商品”。2015年,西和县文化旅游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,带动2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中受益。

西和打造出“巧嫂”“巧妹”“巧汉子”劳务品牌,数万乞巧儿女走出大山,活跃于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劳务市场。

此外,西和县还把发展乞巧文化与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紧密结合,在扶贫攻坚行动中充分发挥“半边天”作用,积极实施妇女发展项目带动工程;突出“互联网 ”“文化 ”,扶持培养了一大批女书法家、女艺人、女电商、女个体户等。

西和县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陈栋介绍,电商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参与种植、养殖,比如养殖黑鸡,野猪等。

王喜俊是西和县卢河乡草川村村民,2014年以前,他还是上海一家电脑装配厂的工人,靠着打工以及家里干农活,每年能挣到3万多元。打工期间,他看到东部沿海地区电子商务发达,又想到家乡大量的特色农产品以及民俗产品销路不畅,无人问津,便琢磨自己开网店。

“网店除了卖一些农产品外,还经营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麻纸。”王喜俊说,“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,比打工收入高了很多。”

截至2016年7月底,全县有电商1215家,每年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,直接带动1.1万多人就业。

延展传统节庆的功能

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、盛传不衰,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,与它强大的社会功能分不开。

首先,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,具有重要的民族认同功能。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,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,比如巴西的狂欢节,西班牙的斗牛节,往往成为其他民族认识该民族的主要符号,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。同时,节日也具有文化教育、道德教化的功能。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,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。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,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、接受传统,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。

此外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在当代社会延展出更多的功能。传统节日,特别是一些具有地域特点和族群特点的节日,是一种不可多的的人文景观,目前已被许多地方纳入了旅游开发的规划,这对发展旅游,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。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、傣族的泼水节等,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来参与。节日对于拉动消费、推动经济的作用,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。

温州口碑好的男科医院温州前列腺炎的治疗有哪些

杭州白癜风专科

东营看脑血管病好的专科医院

天津哪所医院流产技术好

阜阳白癜风口碑好的医院

友情链接